北方地区

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
1
3
中国北方地区(英文名:Northern China[1])是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2]。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区域,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与北部、江苏省安徽省的北部,面积约为213.1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2.2%。北方地区人烟稠密,区内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满族、朝鲜族等[2]
中国北方古陆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位于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所围限的三角地带[12],地质构造组成复杂,构造单元较多[13][14]。区境内自东向西呈山地-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还夹杂有山地和丘陵,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白山脉[15]。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2],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自东向西递减,雨热同期[16]。北方境内的河流水系众多,包括有黑龙江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17]中国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较为充足,河南省与山西省都属于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18][19][20]。北方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20][21][22],截至2018年5月北方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逾百个[23]
早在80万年前,中国北方地区境内便已有原始人类生活[2][24]。距今约8000年起,中国北方的西辽河地区已开始出现农耕文明。在进入青铜时代[25][26],鬼方、邛方等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游牧部落也相继出现[27]。后随着民族发展、文化融合、政权更迭,北方经济社会逐渐繁盛[28][29]。截至清朝,今西安市开封市洛阳市等多个北方城市都曾承担过国家都城的角色[3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北京市为首都[31],设立起东北行政区、华北行政区,北方经济及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26][28][29]。经济上,北方地区以重化工业、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为主,对能源资源类产业依赖较大[32]。2017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宣布设立[33]。2019年,中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34]京津冀经济圈作为中国四大经济圈之一,持续协同发展[35]。2023年,中国北方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37.1万亿元[36]
中国北方教育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a],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属于中国公认最好的高校[32][37]。中国北方地区的整体文化呈现多元化,少数民族文化风格迥异,并兼容了汉族文化[39]。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大类别,包括京剧陕北民歌景泰蓝制作技艺等[40][41][42]。北方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腊八节、查干萨日、篝火节[43][44][45][46]。其境内物产富饶,各地都有其代表性的地理标志产品,包括五常大米山西老陈醋[47]。在饮食上,中国北方的东北菜自成一系[48],还有鲁菜、北方小吃等,菜品众多[49][50][51]

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