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磁场望远镜-抖音百科
中国提出建造的太阳磁场和速度场测量系统
创建同名条目 太阳磁场望远镜(Solar Magnetic Field Telescope,SMFT)是一台口径为35cm的光学太阳望远镜,位于中国北京怀柔太阳观测基地。该望远镜由 中国 科学家独立发明和研制,主要用于研究 太阳 磁场、速度场及其相关的太阳物理现象。太阳 磁场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应用物理学中的 塞曼效应 获得太阳的磁场,主要由35厘米真空折射望远镜、偏振分析器、双折射滤光器及后端成像系统组成。自1985年安装在北京天文台的怀柔观测站并投入使用以来,太阳磁场望远镜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1988年,该望远镜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
研究背景 太阳磁场是太阳最基本属性之一,其变化直接影响着太阳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太阳黑子 的11年周期本质上是太阳大尺度磁场的周期性转化。 太阳耀斑 和 日冕物质抛射 等剧烈的爆发现象通常由太阳磁场的演化所驱动。此外,与 磁场 相关的物理过程导致了太阳外层大气—— 日冕 的百万度高温,并产生充满行星际空间的超声速 太阳风 。太阳磁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太阳活动的本质,还对 地球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产生极光、干扰通信和导航系统,影响 卫星 及星载仪器的正常运行,甚至威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1989年的一场太阳风暴就曾严重影响多颗卫星及星载仪器的正常运行,并造成 加拿大 魁北克省 电力系统 崩溃,北美地区数百万人受到影响。因此,测量 太阳 磁场一直以来都是太阳物理学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自17世纪初 伽利略 用望远镜观测和研究太阳算起,太阳物理的科学研究已经持续了数百年。然而受限于观测技术的水平,到20世纪初期,人类才开始利用原子物理领域的 塞曼效应 来测量太阳磁场。太阳磁场望远镜的发展始于1908年, 美国 海尔 (Hale)等人建造的太阳磁场测量原理,能测点源和强磁场,是第一代。1953年美国巴布科克(Babcock)等人建造的光电磁象仪,后由 苏联 发展成光电 矢量 磁象仪能测矢量场、点源和弱 磁场 ,即第二代。第三代的磁象仪能测线源、弱磁场,于1972年出现在美国。1966年,由中国科学家 艾国祥 提出的太阳磁场望远镜是第四代,能测面源、磁场。美国在60年代末也开展了类似研究,并先于中国研制成第四代磁象仪,分别装于 加州理工学院 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建造者简介 艾国祥(1938年—), 湖南益阳 人,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中美和中日太阳物理合作中方首席科学家,曾任国家天文台台长。他的研究领域是 太阳 物理,提出和主持建造了太阳磁场望远镜、通道滤光 器和二维同时 光谱仪 并领导建造了太阳多通道望远镜,主持太阳物理观测和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从事航天高科技领域,主持一米空间太阳望远镜研发和第四代光学遥感卫星研发。 艾国祥 是中国 天文学 和空间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性科学家,国际编号39860 小行星 被命名为“艾国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