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祠

岭南古老祠庙之一
伏波祠,又名伏波庙,位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雷城街道南亭街,始创于东汉,是岭南古老祠庙之一。祠内主要敬奉西汉邳离侯路博德和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位伏波将军。伏波祠是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列为海康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伏波祠碑刻”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伏波祠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现存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多通碑刻。

人文历史

雷州伏波祠反映了汉代朝廷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对分裂势力进行两次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和巩固边题的重大决策,显示古雷州居于“天南重地”的重要国防地位。祠内敬奉西汉都离候路博德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位伏波将军雷州秦代象郡。秦末大乱,南海龙川令赵陀自立为南越王,据有南海、桂林、象郡之地,汉初赵阳臣伏归汉。
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叛乱,杀南越王赵兴,还杀汉使者终军及汉将军韩千秋,另立赵建德为王,实行分裂割据。汉武帝刘彻乃命环离侯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进行讨伐。路博德挥军过湘、鄂、粤、桂,会师番禹。路博德足智多谋,威德兼施,“兵不血刃而定全粤”,接着“饮马情耳,焚舟琼山”。他挥师直指海南岛,为了安定人心,他将一些战船焚掉,表示平息叛乱后,将不再用兵,百姓可安居乐业。路博德大军南下琼崖,途经雷州,曾驻师于遂溪县属的武乐水及海康县的将军墟,二地因此得名。路博德大军南下北上,雷州是必经之地。所以雷州民谣有:“将军下,将军上,三百郎子放炮仗”。描写当时青年烧炮竹,热烈迎送大军的情景。接着路博德将南越地分置南海合浦珠崖、借耳、苍梧桂林、九真、日南、交趾等九郡。当时雷州属合浦郡东汉光武帝建武16年(公元40年),交趾郡(现越南境内)首领征侧、征贰反叛,占据了九真、日南及合浦(雷州半岛在内)等郡65城。东汉光武帝刘秀马援出师南伐交趾,又封为伏彼将军(古时凡有水战的地方都用伏波的名称。另外西汉封路博德为伏彼将军平南越取得全胜,这次再用伏彼之名,也有“追前所成之勋,托之名以惊群听”的含意),又封段志为楼船将军,共伐交趾。汉大军到达合浦时,段志病逝,马援兼率其军。马援兵至北部湾海康县西海岸马流村时,曾给兄于严、敦写信、教诲他们如何做人。(庙内尚存清初雷州右营都司徐飞跋马公戒兄子严、敦书碑)。明末诗人屈大均《雷阳曲》也有“马流遗子姓交趾奉旌旗”的诗句。马援率水陆两路大军沿海而进,当时环境非常险恶,沿岸没有道路,将士开辟出一条道路前进。气候恶劣,天气炎热,雾弥漫,举头看空中飞翔的老鹰突然中暑,坠水而亡。古志载:“上雾下潦,飞鸯坠水”,“刊道千里,长驱苦战”。马援身经百战平息了叛乱。两位伏波将军为了祖国统一,平息叛乱,营造了一个国泰民安的环境,功垂史册,造福雷州。雷民感恩戴德立们纪念,使之流芳万世。伏波祠因山构筑,坐北向南,分三进,铜门、中厅、正殿按中轴线布局,经十二级台阶及一个平台至祠门。祠高高耸立,居高临下,雄伟壮观。祠门匾额“伏波祠”三字,隶书,浑厚有劲,由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重新题写。石联:“东西辅汉勋名著,前后登坛岭海遥”,是清光绪年间兵部侍郎县人吴应栓撰并书。

景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