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南明史学家
南明史学家。代表作《三垣笔记》、《南渡录》和《折狱新语》等。

人物简介

李清(1602-1683),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明朝南直隶兴化人,以撰著《三垣笔记》和《南渡录》而蜚声海内、载誉史坛的。高祖李春芳系明朝嘉靖状元、隆庆初年内阁首辅。曾祖李茂材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祖父李思诚天启年间礼部尚书,曾受魏忠贤陷害而被夺职、至崇祯初平反未仕。父李长祺厌制艺、弃举业,嗜读子史奇书,甚至脱衣典质购书,秉烛夜读,终因喀血不止,年29夭亡。伯父李长敷视李清为己出,课书习文,耳提面命,常责己子李冲以儆李清,李清得以学业大进,与伯父同登孝廉第。

人物经历

李清系天启元年(1621)辛酉举人,崇祯四年(1631)辛未进士,房师倪元璐慧眼识珠,十分赏识李清。成进士后授宁波府推官,多所平反。崇祯十年(1637)内召入京,[zhuó]刑科给事中,曾上言熊文灿剿“寇”用“抚”不当,未被采纳,反遭谗妒。次年又以久旱请宽刑,语侵刑部尚书甄淑,左迁浙江按察司照磨。后甄淑败,起吏科给事中,旋转工科左给事中。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之变,李清因奉旨出封淮府,国变不在京。福王即位于南京后,李清任弘光朝工科都给事中,迁大理寺左寺丞,别称廷尉。曾上疏追谥“开国、靖难与天启惨死诸臣”,得到黄宗羲侯方域冒襄等复社后劲的赞扬。又数次条陈抗清复国大计,因权奸马士英阮大铖当朝,不予采纳,故仅仅在平反若干冤狱方面有所建树。寻受命祀南镇,甫及杭州桥山,而南都失守。明社屋后,“[]凉孤踪,飘泊江之南北”(李清《与冒辟疆书》),辗转流寓松江、昆山高邮等地,后归隐兴化枣园(李思诚建,在兴化海子池南,有水明楼、杏花楼、土窟楼、补亭、澹宁斋。后孔尚任曾馆此及海子池北拱极台撰《桃花扇》二稿。今废)凡38年,清廷御史中丞蔡士英大学士徐元文顾炎武外甥)先后奏请重用,皆屡征不起,以老病拒仕,键户著书,近四十年不窥户,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晚年潜心史学,总结明朝灭亡的沉痛教训,写成《三垣笔记》及《南渡录》,俾传后世。李清为明季重臣,以直声闻名,积极参与朝政,官居言路,中立无倚,任职法司,秉公持正。虽无救于明室之覆亡,却表现出一位孤臣的凛凛生气和鞠躬尽[cuì]的精神。明亡后长期不忘故国,这正是他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吾家世受国恩,吾以外吏,蒙先帝简擢,涓埃未报”(《清史稿·李清传》),含泪著述,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他在明清易代、生灵涂炭之际,用以报君恩、报国恩的一种新的形式。李清为官从不植党,著述持论公正,好与博学君子游。如皋冒起宗冒襄父子,宝应乔可聘宁都魏僖、兴化韩如愈等均与李清过从甚密。魏僖视李清为前辈良师,称之为“先进”。康熙十六年(1677)魏僖自扬买舟至兴化枣园与李清会晤,并欣然为李清《南北史合著》作序。李清与冒襄互赠诗文,书札频频,除《与冒辟疆书》、《再与冒辟疆书》外,还写过一些序跋、墓铭之类的文章,如康熙九年(1670)冒襄夫妇同登花甲,李清写了《恭祝辟疆冒老年翁暨元配苏儒人六十双寿序》并《附札》。康熙十五年(1676)夏,冒母马太夫人病卒,李清为之书《明中宪大夫冒公嵩少元配[gào]封马恭人墓志铭》。还为宝应名宦乔可聘写过一篇2300余字的《河南省监察御史乔圣仁墓志铭》,后辑入《宝应县志·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