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孟

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768年~824年)与孟郊(751年~814年)的并称。两人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相似的艺术风格,以“奇诡”和“矫激”著称,是“元和体”中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诗歌创作在唐代文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二人也成为“韩孟诗派”的创始人,亦有“孟诗韩笔”之誉。[1]

名词释义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韩愈、孟郊二人擅长作诗写文,二人联句,达13首之多,因此宋人梅尧臣始以韩孟诗并称他们的作品。二人也就有了韩孟的并称。

韩愈简介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进士试,三试不第。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