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汇滔

张汇滔
张汇滔(1882—1920),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功臣,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16岁便以“习文不如学剑”为誓,投笔从戎,只身离家徒步赴安庆,入伍安徽武备学堂。在这所“多两淮英迈之士”的军校里,张汇滔接触了大批热血青年。1903年,结识了由日本留学返乡的陈独秀,并与同乡好友柏文蔚等人遍游皖北,倡言革命;住安庆藏书楼成立召开了“安徽爱国会”,后被史学家称为“清末叶安徽革命运动之发端”。 1905年,张汇滔东渡扶桑,自己将原名张维环改为张汇滔,其含义是:汇入革命之大潮,掀起反清之洪滔。留学东京警监学校,结识了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李烈钧廖仲恺秋瑾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首批参加中国同盟会成为职业革命家,团结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1907年初回国,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失利,潜回寿州成立“信义会”。1908年11月与熊成基、范传甲等发动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新军士兵发动的安庆马炮营起义”。1911年11月4日张汇滔任淮上军总司令,在寿州发动起义,先后光复蚌埠、怀远、凤阳颍州等二十三个州县,促成安徽独立,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1920年被倪嗣冲派遣刺客暗杀身亡。

人物生平

张汇滔(1882—1920),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幼年读书,喜好兵略。初入安庆军中当兵。1904至1905年间,赴日本留学,结识深受孙中山所器重的同盟会代总干事孙毓筠,以其住所为同盟会安徽分会机关。旋归国,以实行革命为志,四方奔走,集结同志多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与寿州绅士王庆云拟谋响应,被推为首领。集合土枪刀矛击败寿春镇总兵,随后率部进入颍州府(今阜阳)及河南固始等县,因贪图阜阳的财富,不听淮北国民军军统程恩普的劝告,逗留阜阳十数日,最后被袁世凯命河南布政使倪嗣冲偷袭,损失惨重,他自己[zhuì]城逃走 。1912年临时政府北迁,所部属南京留守黄兴,降为混成旅旅长,未就职。二次革命时赴安徽讨袁,[áo]战月余,退至庐州(今合肥)。其后来往于东京上海之间,屡有图谋未成。1919年被倪嗣冲所派刺客刺伤于上海坟山路,后卒于广慈医院
正阳公学毕业后,入安庆武备学堂,后入清廷新军,与熊成基、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 ”。因宣传革命,引起清廷注意,乃逃往上海。1905年东渡日本,入监警学校,后加入孙毓筠在日组织的“阳明学社”。不久,加入同盟会。次年 回国,在寿州组织“信义会”。1908年农历三月十王日,拟乘四顶山庙之机举义,事泄,改变计划。后在寿州组织农会活动。1909年与王庆云等在寿州组织团练。1911年光复寿州后, 成立淮上军司令部,任副司令兼参谋长。率第三路军北上,驻扎阜阳,因受寿州人徐国柱蛊惑,肆兵搜刮民财,拒不接受淮北国民军军统程恩普的劝告,既不光复颍州府属县,也不西进以抢占京汉铁路袁世凯心腹倪嗣冲因此得以自河南率兵围攻阜阳,汇滔率部突围未果,自己乘夜缒城逃走,残部在阜阳城遭倪嗣冲搜捕,俘获500余人,悉数被屠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大总统,汇滔任副参军长。1912年2月,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兼同盟会安徽支部长。安徽裁军,“其中张汇滔的淮上军一旅被指‘军纪太坏’全部撤裁”。[1]1913年3月回皖组织讨袁皖军,准备起义,失败后回上海,再渡日本。1919年由日回沪,被倪嗣冲派人刺杀。

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