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诺卡氏菌

酸微菌纲放线菌科细菌
星状诺卡氏菌用于实验和科研检测用,属于菌株类。

菌体简介

革兰氏阳性,细胞杆状和球状,菌落黄色,圆形,温度范围10-50℃,最适28-30℃;pH范围pH6-10,最适pH7.5,7%的Nacl不会抑制其生长。[1]

特性特征

杆菌和球菌状小体培养约10小时后伸长并形成芽管。生长慢,培养24小时后开始分枝,形成广泛的菌丝体。培养4天从菌落中心开始断裂,周缘菌丝继续生长并分枝。老培养物内有杆菌、类球菌和菌丝。总有有分枝的长菌丝。形态Ⅲ群。抗酸。葡萄糖无机盐琼脂:基丝薄、片状、不规则,黄橙色营养琼脂:气丝薄,在边缘。基丝隆起、堆叠、褶皱、颗粒状,边缘不整齐,黄橙色。葡萄糖酵母精琼脂:气丝白色。基丝堆叠、褶皱、不规则,变为深橙红色。从D—葡萄糖、D—果糖、甘露糖、糊精、侧金盏醇产酸。利用D—葡萄糖、D—果糖、麦芽糖、甘露糖、甘油甘露醇醋酸钠丙酸钠丁酸钠琥珀酸钠苹果酸氢钠、石蜡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明胶不液化。牛奶变碱性,无变化。硝酸盐还原。水解尿素七叶树素。生长温度10— 50℃;适温28—30℃。生长pH 6—10,最适pH 7.5。不为7%NaCl所抑制。对青霉素(5国际单位圆片)和溶菌酶不敏感。不同菌株对小鼠致病性显著不同。有的菌株1—2天使小鼠急性中毒致死。家兔豚鼠更敏感。 DNA内G+C含量为67.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