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易》的学术体系、中华文化源头之一
从汉朝开始,以儒家为主的各代学者对《周易》中的占筮[shì]体例、卦爻象的解读,产生了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从而构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就是易学。[1]易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易学可划分为以下学派:其一,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2]其二,汉易和宋易;[2]其三,古文易学和今文易学;[2]其四,数理易学;[12][13]其五,纳音易学。[14] 易学被中国学界誉为大道之源。自其创立伊始,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人文实践和自然科学。[20]在人文思想领域:儒、[21]释、[22]道、[23]兵[24]等无不从中汲取养分;中国古代伦理体系由易学获得诸多规范[25]。在自然科学领域:汉代易学家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直接来源;[20]在医学方面,易学为中医提供医理模型。[20]中国古代数学以阴阳学说为核心,刘徽在《九章算术注序》中开宗明义指出: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20]在中国古代建筑学方面,产生了对建筑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堪舆学(风水学);[26]在中国的武学中,易学哲思成为理论指导,启发武术家创造了太极拳、八卦掌等一大批优秀拳种,丰富了中国古代民族体育形式。[27][28]此外,易学衍生出的神秘主义学说“术数”也延续至今。[15]· 定义
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尊为五经之首,关于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1]具体来讲,易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发展,儒家各代学者对《周易》中的占筮体例、卦爻象进行解读。解读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内容和含义,产生了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从而构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就是易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