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

中国明代文学家
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pàn]东渔父、太白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西安府武功县(今武功县西北武功镇)。康海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成为状元,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人并称为“十才子”,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并称为“七才子”,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明代“前七子”。他们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改革当时文风萎弱的台阁体,虽然有积极意义,但也因矫枉过正而受到批评。[1]
康海在正德元年(1506年)因拒绝与专擅国政的太监刘瑾合作,而被削职为民。回家后,他放弃了文学创作,转而投身于音乐和戏曲,与王九思共同改革秦腔,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康王腔”。康海精通音律,善弹琵琶,被誉为“琵琶圣手”。康海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去世,享年66岁,临终时家中贫困,但留下了300多件乐器。[1]
康海的著述丰富,包括《武功县志》、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其中,《武功县志》因其严谨的体例和源出《汉书》的风格,被后世编[zuǎn]地方志者视为楷模。[1]

简介

康海(1475~1540),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