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吉

明末清初的内国史院大学士
王永吉(1600~1659)是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清秘书院大学士[1][2]字修之,号铁山。江南高邮人。明天启进士,官至[]辽总督。明亡后仕清,累官吏部尚书,卒谥文通。王永吉为明清重臣,一生命运多[chuǎn]、经历坎坷,但其为官政绩彪炳史册,更重要的是他留有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即清代官员教科书《御制人臣儆心录》。[2]
天启五年(1625年),王永吉考中进士,初任大田、仁和知县,后任户部郎中。崇祯十五年,[zhuó]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官至蓟辽总督。明朝灭亡后,王永吉降清,顺治二年(1645年)授大理寺卿,四年,擢工部右侍郎,王永吉疏辞,被罢职归家数年。八年,被重新启用任户部左侍郎,十年升兵部尚书,次年转都察院左都御史,擢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六年(1659年),王永吉去世,顺治帝以王永吉勤劳素著,命予优恤,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照一品例给予祭葬十三次,立碑,荫一子(王明德),遣官护丧归里,谥号“文通”。[2]
王永吉所著书名《御制人臣儆心录》,“儆”就是使人警醒,不犯错误。“儆心”就是警惕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要有自律意识。因为顺治皇帝为该书作序,所以加了“御制”两个字。《御市人臣儆心录》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颁布天下。后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收入《四库全书》史部之十二,职官类(见文渊阁影印本第602册761—772页)。《御制人臣儆心录》是古代官员的教科书,书中所述官场八病,在今天的干部队伍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书中所述的为官箴言,对当代官员仍然有着警示、借鉴作用。[2]王永吉在大田任知县时,以能断奇案著称。其在大田为民洗冤的案例,被载入明清著名的普法读物《读律佩觿》中,并被记载入清康熙《大田县志》中。[3]身为明末重臣的王永吉享誉京华,和祖籍大兴县史可法在朝廷有“南王北史”之称。[1]

简介

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大田知县。崇祯初,改仁和知县。历迁饶州推官、户部郎中。十四年(1641年),任通州兵备道。十五年,超擢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平龙山、沧海渊诸山寨。清兵第六次入塞,十六年掠至山东,永吉堵御无术,辖地尽失,匿而不闻。及清兵退,乃率兵复空城,以恢复报。召对,永吉引罪,上(崇祯帝)谕以图功,不为罪,升永吉以兵部侍郎总督蓟辽,驻遵化。十七年,永吉与辽抚黎玉田、总兵吴三桂等疏请弃孤城宁远,并撤兵民入关,辅臣极阻,未成。3月,李自成兵逼京师,上命永吉、三桂等弃宁远入卫。永吉驰出关,与玉田、三桂等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十六日入关,二十日抵丰润,而京师已陷矣。永吉间道南下归里。(明)安宗继,以泽清、史部尚书徐石麒荐,永吉贿首辅马士英,命以戴罪总督山东河北等处军务,驻徐州。12月,改总督防河镇将。弘光元年(1645年),兼巡抚凤(阳)、淮(安)、庐(州)、扬(州)四府。清兵南下,永吉与泽清、总漕御史田仰等同入海。未几,与泽清同降清。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大理寺卿。顺治四年(1647年),擢工部侍郎。永吉疏辞,上(顺治帝)责其博虚名,特允之,并谕永不录用。久之,起户部侍郎,上治河等策。十年,擢兵部尚书。十一年,与刑部尚书巴哈纳分赈直隶八府灾。转左都御史,擢秘书院大学士。永吉在兵部时,[]德州诸生吕煌匿逃人行贿,[yàn]未当,下王大臣诘问,永吉厉声争辨。事闻上,谕曰:“永吉破格超擢,当竭力为国,乃因诘问,辄至忿怒,岂欲效陈名夏故态耶?”[zhé]仓场侍郎。十二年,授国史院大学士。寻加太子太保,领吏部尚书。十五年,以兄子树德科场关节事发,左迁太常少卿。改左副都御史。十六年,卒,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