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1851年洪秀全创立的封建政权
太平天国(1851年1月11日-1864年7月19日),是清朝中后期由广东落第秀才洪秀全领导的农民战争所建立的革命政权,存在十四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1][4][5]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近二万人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立其子天贵为幼主。太平天国辛开元年闰八月一日(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今蒙山),整顿军纪,颁布《太平条规》,分封东、西、南、北、翼诸王,各王俱受东王杨秀清节制,太平天国政权完成基本架构。次年二月从永安突围北上,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于三年二月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四月出师北伐和西征。是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拟将全国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建立省、郡、县三级地方政权,由守土官主政;县以下为基层单位,设乡官管理,推行打击地主、保护农民等政策措施,之后江南地区的天地会、西南与西北各少数民族及北方捻军起义响应,互为声援。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四月(1856年5月)太平军破清军江南大营,于是太平天国占据自武汉镇江沿江地区而进入全盛时期。同年夏,天京领导集团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相继被杀,次年石达开分军出走致使势力逐渐衰弱。己未九年(1859年),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封洪仁玕干王,总理朝政,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分别主军事,并颁布《资政新篇》。庚申十年闰三月(1860年)再破江南大营,乘胜东下苏州杭州,进军上海,军事形势重新高涨。辛酉十一年(1861年),洪秀全改国号为“上帝天国”,旋又改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并滥封王爵二千余人,内部矛盾重重。中外反动势力则联合大举进攻。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幼主洪天贵福继天王位,同年六月十六日(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幼天王突围后相继被害,太平天国至此灭亡。之后,太平军余部继续在赣、闽、粤边界地区坚持战斗,直至丙寅十六年(1866年)春被扑灭。部分太平军捻军相结合,在中原地区继续奋战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春被清军歼灭。[1][6]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二十一个省,政治上实行军师负责制,由东王杨秀清掌管实际的军政要务,将神主宰一切的想法融入到政治思想中,形成半政治半宗教的混合政体;经济上实行“圣库制度”以废除私有财产,实现人民财产共享,太平天国以钱(分大钱、小钱两种)为主要货币,其中大钱如清朝咸丰当十钱,约重一两至五钱不等;小钱价值一文,同时又铸有一种大花钱但不在市场流通。凡钱币上都面刻太平天国国号和背刻“圣宝”两字,同时保护农民和重视水利并在各地兴修河堤、海道、海塘等设施以保护农田;改革社会习俗,禁止鸦片贸易和封建迷信等活动,同时剪辫易服,实行对待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政策。此外,太平天国重视文化艺术事业,其壁画等艺术形式取得辉煌成就;军事上的兵种有陆营、水营、土营、马队四种,同时还有女兵和童子兵;外交上奉行平等往来与正当贸易的外交政策,坚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太平天国规定科举的报考范围不限制考生的门第出身,试题也不从四书五经中选择,而来源于颁行诏书以阐述太平真主救世的道理;太平天国每隔三、五十里设有一处疏附衙(驿站)用以递送文件情报,主要使用水陆交通工具来传递情报和运输物资。[7][8][9][10]

建国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开始走向没落,社会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土地兼并的现象和商业与高利贷发达的现象激增。清朝统治者在政治上厉行民族压迫政策,利用各民族互相敌对和仇杀来维持其反动统治,使得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严重。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英国侵略者有计划地大量输入鸦片,为保护自己的鸦片贸易,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致使当时的民族矛盾尖锐。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开辟五口通商,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将棉纱、棉布向中国倾销,致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棉纺织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银价高涨而钱价暴跌,经济金融市场逐渐崩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清咸丰元年(1851年),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西华南地区也是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天灾人祸和人民流离失所致使农民革命势力增长,当时广西等地逐渐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至1850年形成革命高潮。[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