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偃

南朝宋吏部尚书
何偃(公元413年—458年),字仲弘,庐江潜人,是南朝宋的一位官员。他是左光禄大夫何尚之的次子。何偃生于晋安帝义熙九年,卒于宋武帝大明二年,享年46岁。他曾担任州辟仪曹从事,并举秀才。在元嘉年间,他担任太子中庶子,历任侍中,掌管诏[gào]。当时他的父亲何尚之担任司空尚书令,何偃在父亲的门下任职,父子二人都备受赞誉。后来,孝武帝任命他为吏部尚书。与颜竣有矛盾,心情不安,导致他患上了心悸疾病。孝武帝对他非常关照,加倍治疗,终于康复。当时,孝武帝的长女山阴公主非常喜欢何偃的儿子[],两人成婚。何偃去世后,孝武帝为他伤心不已,追谥为靖。何偃热衷于谈论玄学,曾注解庄子的《逍遥篇》,并有一部19卷的文集流传于世。

人物生平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本文的主角何偃出生在了刘宋朝一个低级士族家庭(1)。这个家庭自何偃的曾祖父何惔开始进入仕途(2),祖父何叔度和父亲何尚之当时也都任官。何偃是家中中子,即非长非幼中不溜的。何偃的籍贯是庐江郡[qián]县,但是他的籍贯很难定州,因为就在他出生的这年,庐江郡从扬州划出,归到豫州(3)。此外,他的籍贯和出生地恐怕也不统一。因为正史不载,笔者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建康吴郡灊县或其他地方。首先当时任官,家属未必就跟随。比如本文随后将提及的宋文帝太子刘劭政变后,遭到外部方镇力量的反抗,而这些军镇将领府佐的家属有许多在建康(4)。当然也不能排除跟随的可能,因此在史无明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两方面去推测。即如果其曾祖父出仕后,家族集团仍留庐江郡灊县,则他可能出生于家乡。如果其家外迁,则一般跟随祖父和父亲为合理。义熙九年,其祖父或是担任吴郡太守,或是在建康做尚书(5)。而其父早年追随长期在建康为官谢混(6),起家又是扬州的临津县令,在义熙十一年前后(7)进入刘裕平西将军幕府,出征荆州。从上述推断,便得出这几种可能。当然,严耕望先生提出“何氏家族世居扬州”(8)。不知严先生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是个人认为,虽然祖父和父亲为官在扬州,其父还追随谢混,但家族是否世居值得商[què],至少证据不够有力。这还牵涉到后文他被哪个州征辟的问题,在此先作申明。何家虽然几代为官,但何偃出生时,家中并不富裕(9)。然而这个家族的乡品却不低。从其父起家就是县令推断至少是三品(10)。大约在元嘉十年(公元433年)(11),他被扬州州府辟为议曹从事(12)。随后被推举为秀才,经过考核(13),授予中军参军,并入临川王刘义庆的平西将军府担任主簿一职。首先,南北朝时期州府负责行政,军府负责军事,但实际上军府侵夺州府权力,使得在通常情况下府佐系统在地位和权力上要超越州佐系统,因此进入军府是种荣升。而这位临川王刘义庆便是编著《世说新语》之人,其才学在当时宋室诸王中十分突出,以至于高祖刘裕称赞说:“此我家丰城也”(14)。何偃在他的军府中任职,一面反映他有一定能力,另一面也使他在政治和学术方面获益非浅。后来朝廷召他去做太子洗马,他没有上任。其中原因无从考究。
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他出任丹阳郡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丹阳郡是建康所在地,而郡丞是丹阳郡最高行政长官的副手。此后,他又担任庐陵王友。这又是一个升迁。因为之前的议曹从事、中军参军、平西主簿、丹阳郡丞均是第七品的官职,而王友这一职务是第六品的。此后的三个官职分别是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前两者是六品的职务,后者则为第五品。其中太子中舍人和太子中庶子属于东宫的官员,前者的作用相当于黄门侍郎,即在太子身边执掌威仪、负责进谏纠失的官员(15);后者的作用相当于侍中,即负责管理太子东宫内诸事,在太子身边负责进奏、商讨事务,太子车驾出行时则陪同太子的官员(16)。这两个职务与太子比较接近,因为这些官员的任命权不在太子手中,因此不能认为他就是太子党的成员。不过,从后来太子刘劭即位后重用他来看,至少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中书郎是负责编撰工作的人员,十分清要(17)。
此后,宋文帝第九子义阳王刘昶担任南彭城下邳郡太守,因此宋文帝派何偃出任义阳国行事,负责管理这位皇子的封国。当时的封国相当于郡,而封国的正式行政长官应该是内史,行事只是有内史管理的权限,但没有名实,说穿了是个代理。这恐怕是宋文帝的一种用人策略吧。当然,这种代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做的,这反映出宋文帝对何偃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