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岩-快懂百科
旧时广义的三岩地区包括金沙江两岸的今贡觉三岩、今四川 三岩风光 白玉县山岩,以及周边四川巴塘、西藏芒康和江达沿江部分乡村 概述
旧时广义的三岩地区包括金沙江两岸的今贡觉三岩、今四川 白玉县山岩,以及周边四川巴塘、西藏芒康和江达沿江部分乡村。这一地区的社会形态与其它藏族地区全然不同,被学术界定名为“原始父系制残余”,存在得好生奇怪。关于这一群体的来源,有人在江对岸的白玉山岩做过考察,提出“阿里古格后裔”、“吐蕃贵族后裔”、氐羌南下与土著结合……之说等等。三岩地区是一个行政区划,但它首先是作为一个地域概念而存在的。清朝末年刘赞廷在《边藏刍[chú]言》、《武城县志》中记载,三岩“总面积二万八千七百八十方里,其疆域北至玛隆与同普县界,东北以巴坝山顶与白玉县界,东与巴安县界;东以宗巴,南至日吉桑乡,以东属巴安,以西属武城,南以支巴水沟与宁静县界,西以吉池岭与贡县界。 ”在藏族传统的地域观念中,三岩地处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两岸,其东部大致包括今四川白玉县的山岩乡、沙玛乡、盖玉乡和巴塘县甲阴乡的部分地区;其西部为今西藏贡觉县三岩办事处和芒康县的昂多、戈波乡,其中以四川白玉县山岩乡和西藏贡觉县三岩办事处为核心。历史上白玉的山岩与贡觉的三岩本为一家,1932 年由于《岗拖和约》的签订,江东岸那边的山岩划归四川白玉管理。自此三岩以金沙江为界,在西藏习惯称之为“三岩” ,但在四川则习惯称之为“山岩” ,成为两个地域概念不同的行政区划。名字来源关于四川“山岩”名字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山岩“地势险要”,这一解释与“山岩”的地形相符:山岩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四周被海拔5000 米左右的陡峭高山四面环绕,为此刘氏有“崇山迭耸,沟溪环绕,森林绝谷,出入鸟道,形势危险”的形象描述 〔2 〕 。其二是说历史上的山岩人以“剽悍”、“好斗”、“野蛮”和“抢劫”著称,外地人提及山岩人,无形中会产生一种恐惧之感;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外地人遂以“山岩”蔑称(“山岩”在藏语中还有“劣土”之意)山岩人民。1919 年,西藏噶厦政府派藏军驱逐川军出藏,在三岩设宗,第一任宗本见山岩人衣衫褴褛、打赤脚,生产和生活状况都很原始,而且生性好斗,不受人管辖,遂将“山岩”这一绰号用作地名。关于 西藏“三岩”的来历,刘赞廷提供了另外一种解读“以吉池为上岩,雄松为中岩,察拉寺为下岩,总其名曰三岩〔3 〕 ” ,认为“三岩”是上岩、中岩、下岩等三地的总称,这也是江西这边名字的来源。总之,无论“山岩”还是“三岩”(又名“山暗” , “三暗”、“三崖”、“三艾”、“三芟[shān]”和“萨安”等),都属音译问题,实际上是同一地域概念。由于该地处于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缓冲地带,历史上“尚不属藏,亦未服汉管”。由于地势险恶、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三岩人以抢劫为生,并以血缘为根基组织起来一致对外;清史曾记载三岩为:“化外野番,不服王化,抢劫成性,不事农牧” 。《清实录》称三岩为“山暗巴系同藏大道” ,指的是:它是四川与西藏“茶马互市”的必经之道,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康区分南北两条进藏大道,北路由德格到昌都,南路由巴塘到昌都,三岩位于这两条茶马古道的中央。为此“三岩人屡放夹坝,明火执仗,商旅不畅,深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所患”。有文献记载三岩人“恃其地险人悍,弹丸之地,梗化二百余载,朝廷用兵屡矣” ,足见三岩与地方政府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三岩历史翻阅历史的烟云,三岩仿佛一直存在于刀光剑影之中。1770 年至1780 年,三岩人“劫抢达赖喇嘛茶包,并毙护送人等”,“萨安(三岩)贼匪屡放夹坝,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