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
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腋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2℃)。小儿采用肛门测温法最常见,如肛温≥38℃或腋温≥37.5℃,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腋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2℃)。小儿采用肛门测温法最常见,如肛温≥38℃或腋温≥37.5℃,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病因

临床表现

  • 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 (1)低热  37.5~38.0℃;
  • (2)中等热  38.1~39.0℃;
  • (3)高热  39.1~40.0℃;
  • (4)超高热  40℃以上。
  • 2.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
  • (1)短期发热  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 (2)长期发热  发热时间≥2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 (3)原因不明发热(FUO)  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 (4)慢性低热  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 3.发热的常见热型
  •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 (1)稽留热  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
  • (2)弛张热  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 (3)间歇热  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
  • (4)双峰热  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
  • (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  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
  • (6)不规则热  热型无一定规律。
  • 4.发热的分期
  •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 (1)前驱期  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克氏斑。
  • (2)体温上升期  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 (3)高温持续期  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但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 (4)体温下降期  本期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 5.发热的伴随体征
  • 根据一些伴随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
  • (1)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 (2)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 (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口病等;
  • (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 (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 (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 (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急腹症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